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点亮发展“灯火” 助力乡村振兴

  • 作者1:农民日报
  • 来源:海南开放大学
  • 浏览数:1273
  • 发布时间:2025-03-26

 3月3日晚8点整,海南省临高县博厚镇大雅村一处特别的课堂里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已经提前半小时将设备调试好,村干部、党员、村民纷纷聚到村委会,或坐或站,集中收看《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专题教学节目。一个小时后,大家会将节目中不懂的内容和问题现场提出来,以“百姓群众现场提问”“党员干部现场解答”的方式解答村民疑惑,让每个来参加电视夜校的村民都有所收获。

  9年来,这个特殊的课堂已经完成了314期教学节目,2755个教学点遍布在海南岛18个市县(区),实现了海南全省覆盖,甚至吸引了全国“三农”人的目光。每月第一周和第三周的周一晚上8点至9点栏目播出时,都会有约10万名基层干部集中收看,同步网络直播也有超过20万人在线关注。自2016年创办以来,《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专题教学节目总收看人次超过1.5亿。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学习平台因材精准施教

  海南八成土地在农村,六成户籍人口是农民。面对底子薄、农业占比高的省情,如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海南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了提高全省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致富奔小康能力,2016年11月,海南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这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创新举措,开启了“电视+夜校+钉钉+热线”的全新扶贫模式。2021年1月,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又顺应时代需求,转型升级为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以下简称“电视夜校”),紧紧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及五大振兴这一主线,打造服务“三农”的实用课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海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引海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奋力前行。办好电视夜校,不仅需要教育资源,还需要强大的平台和组织协调能力。经过海南省委、省政府审慎考量,最终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各成员单位,将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海南开放大学,把参学对象定位为乡镇三套班子成员、全省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村“两委”后备干部、中共党员、其他驻村干部及广大农民群众。

  电视夜校以“省、市县、乡镇、村”四级同创的组织优势,“电视+夜校+钉钉+热线+App”的五维融合教学模式,形成省、市县、乡镇、行政村、村小组的五级教学体系,实现了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全覆盖的学习与服务体系。课程内容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普法专题”“千万工程”等乡村振兴相关内容。

  为了不受电视节目播出频次限制,让参学对象想看就看,拓展电视夜校在海南农村的影响广度,提高全省农村人口的学习覆盖率和学习质量,电视夜校不断拓展新媒体宣传平台,利用“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不仅对日常节目进行同步预告、直播,还定期推出“学习进行时”、政策法规公告解读、岗位优选、经验分享、新闻资讯等内容,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乡村振兴相关内容,实现节目对外持续赋能。目前,全平台总粉丝量超过10万,总阅读量超过20万。

  2022年12月20日,电视夜校App正式上线,为参学人员和群众搭建起移动学习平台,开设“政策资讯”“技术学习”“美丽乡村”“求职应聘”四大功能板块。目前,电视夜校App累计下载量达35万,活跃用户比例高达84.5%,年启动次数达到了61万次,其影响力覆盖了14个国家和地区。

  电视夜校App自上线以来,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进行深度合作,邀请省内外优秀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给农民群众做农科农技直播。经过不断探索,电视夜校App在业内直播领域已找到自己的“风格”,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目前,电视夜校App根据海南农事特点,持续增加农科农技品牌直播内容与次数,以线上直播做平台,以开放型、互动型的教学理念做内容输出,形成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教学服务,惠及更多群众,成为海南基层干部、乡村群众的专属融媒体学习阵地。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什坡村村民黄兴平劳作之余,便会打开电视夜校App,学习农业生产视频课程。黄兴平笑着说:“免费刷视频拿学分,每堂视频课的学分都会存在自己的个人账户里,攒够了就能拿学历证书,随时随地想看就看,务农学习两不误。”

  为了实现“看夜校、得学分、拿文凭”功能,2023年12月,海南开放大学中等职业学校线上学历教育平台在电视夜校App正式上线运营。通过App发布线上学习课程,学员登录App进入“中职校”专栏开展线上课程学习,课程学习完成获得相应学分,修完全部学分,即可获取成人中专文凭。海南开放大学依托电视夜校App等平台,为全省广大农民建立“终身学习者档案”,着力构建海南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目前,海南开放大学利用电视夜校App已开设休闲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产品营销与储运两个中职教育专业。去年首届中等职业学历班在上安乡开班,目前有369名农民学员依托电视夜校App开展学习,提升学历。

深耕一线打造乡村振兴“活字典”

  9年来,夜校团队走遍了海南19个市县(区),2000多个村庄,把4900多个真实案例用镜头转化为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可学习、可复制的教案。在乡村留下足迹和汗水,参与和见证了乡村巨变,成为记录乡村振兴的“活字典”。

  电视夜校内容丰富,知识全面,有“合作社转型发展新模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五指山:因地制宜发展莲蓬产业 助力村民增收”“定安大山村:‘村咖’变废为宝新模式 唤醒‘大山’中的惊喜”等产业振兴案例,“吴昊:黑山羊变身‘领头羊’,技术升级效益翻倍”“王立浩:依托科技平台优势,发展新型辣椒产业”“定安郑艳菲:返乡创业女青年,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等人才振兴案例,“黎族骨簪:指尖‘生花’续写民族传奇”“黎韵千古传,陶艺焕新篇”“昌江牛皮凳: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机”等文化振兴案例,“母山咖啡:从种子到杯子,实现产业零碳排放”“五指山:坚持原生态种植 融合新发展理念”“临高:党建引领特色机制,全民净滩获新成效”等生态振兴案例,“三亚惠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打造服务‘三农’新样板”“屯昌下屯村: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同心共建和美乡村”“保亭:‘亲加奔’干群对话解难题 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等组织振兴案例。

  为了让海南基层干部和乡村群众“学得进、听得懂、用得到”,电视夜校从“三农”人最关心的角度、最需要的知识着手,解读最新政策、讲好实用知识。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讲解和分享,海南基层干部、乡村群众足不出户就提高了理论修养,拓宽了认知眼界,完备了知识体系。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三弓村党支部书记黄超告诉记者:“组织培训一直是基层干部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以前给农民培训,总是面临着组织难度大、培训效果差的问题。电视夜校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农民在家就能接受高质量的培训。”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朋友的‘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他们的脑袋富起来。”海南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海南省乡村振兴电视夜校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开俭告诉记者,电视夜校通过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分享致富经验,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新观念,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农人”。

  “最重要的是听得懂,知道专家在讲什么内容。”澄迈县福山镇花场村村民王琼通过收看电视夜校节目,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还开阔了眼界,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如今,她创办了家庭农场,不仅种植了多种热带水果,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2021年以来,电视夜校在海南18个市县30多个村庄开展了60多场送课下乡活动,举办了3场乡村振兴主题现代琼剧,结合当地农时农事需要,把农民最需要的技术送到农村,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普及法律、科普、交通安全、急救等知识。在主题教育学习期间,在电视夜校的牵头组织下,多部门组成“主题教育讲师团”,积极开展进农村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达“最后一公里”,有力有效地解决了基层理论武装难题。

  大雅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曹志成颇有感触:“电视夜校中讲述了很多优秀党员、先进模范的案例,激发了村民学榜样、勇担当的斗志。在‘摩羯’台风救灾工作中,大雅村党支部成员坚守一线,与风雨搏击、与险情赛跑,筑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转移拆迁户149户到大雅幼儿园和马袅中心幼儿园,组织党员共清理村内杂物60余车,清理电线杆树枝30余根,以最快速度确保村民正常生活。2024年11月,村党支部在抗击台风‘摩羯’工作中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多年来,电视夜校坚持围绕乡村振兴工作不放松,多出实招、多想新招,着力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工作的“活字典”“政策通”和业务能手,引导海南基层干部真正把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扛起来,推进乡村振兴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走出去”为工作“充电”

  为进一步拓宽视野,找到一条适合海南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乡村振兴电视夜校》专门开设了“去村里走一走”特别版块,邀请海南各市县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开展“组团学习”,一起“走出去”考察学习,为乡村振兴工作“充电”。

  2021年,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旧村的干部群众在夜校的牵头带领下,先后前往昌江、临高等地进行学习交流。2022年,东河镇成功引进临高天地人公司的凤梨产业,实现种植面积230亩,带动村民50余人,2022年总收入超200万元。

  2023年,“去村里走一走”版块持续升级。《乡村振兴电视夜校》走出海南,聚焦全国各地的优秀乡村,带领海南的干部群众实地探访浙江、四川、陕西、湖南等地的小康村。2024年,电视夜校又策划推出“学‘千万工程’,看乡村振兴”特别节目,带领海南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远赴浙江,通过“走出去、学回来”的模式,探索适合海南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合口村驻村第一书记袁春竹表示,他跟随电视夜校分别去了陕西的袁家村和浙江的何斯路村,发现这两个村有一个共同点: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核心,涵盖特色小吃、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的体验,还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回村后他也开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发展合口村的乡村旅游,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加强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了地方非遗文化,更为合口村带来很大的人流量,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尝到了甜头,从开始的不愿意合作,到如今主动提出拿出自己的土地为研学服务。

  乐东县九所镇镜湖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马坤荣,跟随电视夜校去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在实地参观战旗村的村庄治理、党建引领、产业运营后表示:“通过考察学习,与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交流,我深入了解战旗村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确实让我长了见识。回到村里后,我们驻村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开始思考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深挖本土优势资源,做好规划,探索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把战旗模式带回镜湖村,总结消化,学以致用,推动镜湖村乡村振兴走稳走实,再上新台阶。”

服务平台架起产销“连心桥”

  “多亏了电视夜校,我家的芒果才卖了个好价钱。”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拱北村村民林泽武说起电视夜校满脸感激。去年芒果收获季节,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林泽武家的芒果一度滞销。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电视夜校播出了一期关于芒果销售的节目,为他提供了宝贵的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通过节目,林泽武成功将芒果销售一空,还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王开俭认为,电视夜校不仅是科技课堂和精神家园,更是一个服务平台。它充分发挥媒体优势,架起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连心桥”,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电视夜校是我们农民自己的平台,它真正做到了为农民着想、为农民服务。”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曾山村村民黄宏波说。黄宏波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他养殖的鸭子肉质鲜美、口感独特,但由于缺乏销售渠道,一直难以打开市场。自从有了电视夜校的帮助,黄宏波的鸭子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销到了省外。

  除了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问题,电视夜校还关注着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在节目中,夜校经常邀请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法律专家等走进演播室,为农民提供政策解读、法律咨询等服务。同时,夜校还设立了热线电话等互动平台,及时收集农民的反馈意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2022年,海南冬季瓜菜上市期间,“夜校帮忙团”帮忙解决朝天椒、线椒、泡椒、茄子、豇豆等冬季瓜菜量大难卖的问题,并发布一系列微信推送帮助种植户宣传推广。

  海南省冬季瓜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陈贻诵介绍,2024年9月至10月,海南台风暴雨洪涝频发,此时正值冬季瓜菜种植高峰期,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农民群众的损失,电视夜校联合海南各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为广大农户制作推出了一批看得见、学得会的灾后复产指导内容。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更多“夜校帮忙团”内容,帮助海南乡亲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电视夜校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平台,真正走进了农民的心里。”王开俭说,未来,电视夜校将继续秉承“以农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助力海南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响鼓重锤鼓人心,号角嘹亮催奋进。如今,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阶段,电视夜校通过组织观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节目、开展线下送教送课送戏下乡活动、观看夜校App直播农科农技培训等综合施策,提升了参学人员理解掌握运用乡村振兴政策的能力,拓宽提升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及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翅九年,羽翼渐丰。电视夜校用3200多个日夜的深耕细作,在海南这片热土上,点亮了课堂的一盏盏“灯火”,照亮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成为一股推进海南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wKhqDGfjKT6AUFJVAALmB5YrSBk394.jpg

图:电视夜校连续3年举办“以赛促学促发展”的《乡村故事会》

wKhqDmfjKT6ATVB9AAIWHxeyJeQ606.jpg

图: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组织村民收看电视夜校相关课程

wKhqDGfjKT6ANhkNAAMXkqYVRVk146.jpg

图:电视夜校工作人员在种植基地现场介绍东方市乐妹村兰花产业发展经验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